德育必须走向生本
河口乡中小学张骞峰
什么是德育?李镇西说,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地定义为人和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那么,德育也就可以定义为教会学生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遵循文明行为准则,甚至可以干脆简洁地说,德育,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那么,由此来看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德育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是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要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所以德育必须走向生本。
列举几个情景
情景一:办公室内,有教师在追问学生,这样的事情我强调多少遍,你怎么还是老犯,你怎么就记不住?┄ ┄
情景二:班会课上,学生端端正正坐在凳子上,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唾沫横飞,从行为习惯讲到安全,又讲到学习成绩,爱护公物┄ ┄
情景三:老师在台上讲,台下学生议论、讲话一片,无人听┄ ┄
一、学校德育目前现状:
1、教育内容不均衡,有缺失:从教育的内容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等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而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则明显不足。
2、教育形式单一:从教育的途径看,我们的教师较多采用的是班会、个别学生教育,而学生认为所起作用最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调查还显示,学生的班会课和思品课主要以说教为主,缺少实践环节。在个案调查中80%的学生抱怨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简单、内容空间狭窄。
3、教育内容的大而空:教育方式的“坐而论道”,造成了学生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观念与行动分离。这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道德假性认知。因此,要走出德育的困境,必须树立起德育生本的理念,使我们的德育能真正的深入人心。
二、正确理解德育“三化”
1、德育实施要课程化:什么是课程化?课程化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简单地说:就是要序列化、系统化、科学化。目前无论是德育管理者、班主任还是一线老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都是一盘散沙,德育活动都缺乏统一规划,没有目的性,时效性很差。这就需要我们所有老师,特别是德育管理者、班主任要做好详细规划,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从进校第一天到离校,甚至是寒暑假应该养成哪些品质?开展哪些德育活动?达到哪些效果?要做好科学统一的规划:做到有方案、有内容、有时间、有安排、有应急预案,还要有效果记载和反思。
2、德育内容要生活化:什么是生活化?应该就是指人们在生活的摩擦中越来越接近生活,越来越现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品尝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德育生活化就是在实施德育中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生活实际,深入学生心灵,一切德育活动要来源于学生意愿,依靠学生组织。而我们目前的德育很多是一刀切,不管学生实际,不论年龄特征。德育活动是闭门造车,站在学校、成人角度组织,所以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大,也就形成文章开头三种情景,很尴尬。
3、德育活动要仪式化:什么是仪式化?是指通过一种规范地,具有固定程序而进行地行为形式。简单讲就是有一个规范的模式。但是,目前我们的很多德育活动都不规范,也没有仪式化,随意性很强,学生很难从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神圣、庄严与尊重。这就要求我们的组织者提前要谋划好,每项活动实施都要有详细方案,议程安排要合理。
三、德育实施几点建议:
1、德育生本要倡导底线教育。我们现在学校教育制度下的德育被人戏称:“幼儿园国际主义,小学共产主义,中学集体主义,大学个人主义,研究员卫生评比。”这样的德育其内容顺序是不是有点颠倒?这样的德育其作用是不是难以深入学生心灵,落实在行动上?不难看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从启蒙教育开始,就要求太高以至于忽视儿童的心理成熟度,造成了德育“高耗低效”,到大学后却为文明习惯“补课”(例如我县在三城联创中,专门出台制度引导行人走斑马线)。倡导“底线道德”,开展“底线道德”教育,就要从基础道德抓起。比如,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要求他们从爱自己身边的人——老师、父母、同学及邻居等做起。这是爱的底线,再逐步升华到爱国。又如,我们要教育学生为他人义务服务、为学校义务劳动时可以从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做起,因为面对独生子女备受溺爱的实际,守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条道德底线,才是更重要的。倡导底线教育,并非拒绝崇高,而是强调分清教育的层次,防止思想道德教育的架空和伪化。雨果说得好:“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规。”尽管学校德育不能抛弃他应有的崇高和神圣,也不可缺少应有的理想教育,但是应该以人性、人格、人品作为最基本的底线,应该以培养起善良、正直、诚信、同情、宽容、谦逊、合作等关键的品质作为起码的目标,并由此生成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觉。
2、德育生本要坚持体验教育。体验教育强调学生自求自得,亲身经历,以其真实的自我展示在教师与同学们面前,促使教育目标的落实。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德育似乎就是“灌输”。从中国的传统教育来看,自古以来就是这种封建家长式的教育,认为学生只有老老实实听话的份,哪有自己思考体验的说法,“德育渗透”置之不顾。其实,灌输也好,渗透也好,都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观察的,是违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经过内化才能转化为自觉行为。这就是说,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必须经过反复的体验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内心活动,使道德素质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形成较稳定的特征,有效地矫正与防止知行脱节、主客观背离、双重人格等“假性认知”。
3、德育生本要坚持多元价值取向。美国有个教育代表团曾到我国的一所学校进行教育考察,听了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问题情境是:一群猴子被拿枪的猎人紧紧追赶时,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边只有两只小船,一下子容纳不了这群猴子。谁先过?我们的一年级小朋友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让别人先过。多么闪光的思想啊!课上得很成功,孩子们的崇高品格更让人感动。课后,美国教育代表团代表提出质疑:为什么只有一种答案?难道就不可以有其他的回答吗?要是美国学生他们可能会说:我先过,我将来要当总统;我先过,我将来会成为科学家,他们的价值怎么跟我比呢?我先过……上面这个案例,体现了东西方教育不同的理念和思维。 或许,我们会批评美国学生太自私?担心美国的教育导向会教坏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的一元化教育是否已陷入一种思维定势?是否是产生校园假性认知现象的症结所在?也许,多元的价值取向更有助于实现孩子们心灵上的真正自由,更有助于孩子个性的真实表达,更有助于消除双重人格,更有助于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