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远安县河口乡中小学>> 教师园地>> 反思后记>>正文内容

浅谈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也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还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以及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在教育领域中,培养创新性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还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有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就要新。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创新的意念和认识,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愿意创新以及对创新的认识有多少。意识决定行动。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必须在教育的全程中自始至终地用心启发和唤醒。要启发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需要求教师本身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其次,教师通过企业需求、知识演变、准则变化等向学生传递一种创新的概念,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讨论的学习方式、鼓励创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意识

  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由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组成。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各种心理定势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同一类或同一个案例多举例子、举反例子,利用融会贯通、增加减少关键字眼等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触类旁通的能力,同时能够让学生从本质上从根本上去把握相关知识点,学活学透,避免死记硬背。流畅性是指对事物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出各种不同念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能够主动的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利用抢答、即兴竞赛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或者让学生来设计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指对事物能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需要教师制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去“异想天开”。美国的哲学家曾指出:“学习能力并不是一种无限的、可供学习者随便浪费的资源。如果孩子们的好奇心没有得到唤醒,而是受到严重压抑的话,就会逐渐丧失掉。如果孩子们天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保护,而是不断受到阻碍的话,最终也将失去。对于探究新的东西来说,理智的灵活性、冒险精神、自信等是非常必要和宝贵的品质,如若长期不用或滥用的话,也会失去它们原本的作用。”因此,即便学生的想法在教师或同学看来是荒唐的,但是也要尽量找到其想法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注意避免萧杀或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培养主动参与、启发丰富想象、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的,没有想象力,就谈不上创造力,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启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阅读和作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托进行联想和想象,这不仅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而且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为学生创造性表述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当狼向小羊身上扑去的时候,学生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可是课文却结束了,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说:“请同学们动动脑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就在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的那一瞬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作文中也有许多引导学生想象的方法,如:改写、扩写、续写。根据音像作文设计情境对话,编童话,写寓言等等。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

  创新品格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主要包括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创新品格是创新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品格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研究成果表明,创造性不完全是智力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在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特征的研究中发现,创造性学生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好奇心,即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或个人主义;想像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每个学生的创新情感和人格不尽相同。对于这一点,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一个人的能力怎样和另一个人的能力在数量上进行比较,并不是教师的事。这种比较和教师的工作无关。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每一个孩子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而不是筛选出好的,忽略差的。这就要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种不同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创新能力给予同等的关注,使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有所发展,都能不断地有所提高。

   五、衔接课内课外,拓宽学生创新空间

   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完全不必“照本宣科”,而要活用教材,突破书本的束缚,不断从书本延伸辐射开来,使学生感受到书本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书本知识,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内容要健康,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儿歌、童话、寓言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则应扩大为历史、民间、神话故事、科幻小说、参观游记等,以适应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方式要灵活多变。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的需要,穿插进行课外阅读。例如:上了《景阳冈》后还想知道一些有关武松的故事,就可去阅读《水浒传》儿童读本。还可根据学生在假期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剧等的情况让学生集中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只有将书本上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语文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经世致用”的实用功能。因此,教师务必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感受敬老院的生活、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为父母洗脚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地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让他们能真正的进行创新。

总之,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