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作文能力的策略
论文提要:如何引导学生走出作文困境,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摸索作文教学的路子和方法,积累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和有用的方法。概括起来讲,就是培养三种习惯,夯实一个基础,建构一个过程,指向一个目标。
关键词:培养习惯,夯实基础,过程建构,目标指向。
提到写作文,大部分学生总是叫苦连天,难以下笔,即使写成,不是敷衍塞责,草草完篇,就是无病呻吟,言之无物。大多数语文教师对此,要么束手无策,放任自流,要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各种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实践中,这两种方法都收效甚微。但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躲不了、绕不开的,因此,作文教学往往陷入困境。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作文困境,笔者认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教师的泛泛而谈就能达的。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摸索作文教学的路子和方法,积累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和有用的方法。概括起来讲,就是培养三种习惯,夯实一个基础,建构一个过程,指向一个目标。
一、培养三种习惯,为作文走出困境做好准备。
1,观察的习惯。生活是写作之源。当代中学学生生活并非仅仅是教室、寝室、操场三点一线,他们的生活同样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全球高度信息化时代,封闭在室内固然也可横观中外,透视纷纭生活。但如能直接接触外面的世界,当然就更能感悟人文,积淀情思。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融入社会实践,尽可能的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走出象牙之塔的水泥墙,走进旖旎迷人的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的最前沿去看看,问问,听听,做做,深入了解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事、千变万化的物、多姿多彩的景,亲身体验其中的原汁原味。课堂表现,八仙过海;运动场上,各展风采;文艺表演,青春靓丽;社会经历,各有特色。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这又是为什么呢?很多中学生没有养成关心社会、留心生活的习惯。丰富多彩的生活到了他们的眼里就成了刻板单调的“三点一线”。比如学校的铃声有什么规律?比如说班上的座位有哪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各科任老师各有什么风格?比如说青少年的追星有何发展轨迹?或许是课业负担过重而无心观察,但这不应成为借口。又比如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网络交际、服装展览、青年歌手大奖赛、百家讲坛、校园流行风等等,都可以为作文提供灵感,成为作文的好素材。
但观要观得仔细,要养成习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要鼓励学生处处留意捕捉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深入细仔地观察分析和真切体验,挖掘生活,积累素材,丰富情感,调动写作欲望。
2,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写作之翼。阅读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胸襟,也可以帮助中学生获取写作素材。要鼓励学生多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为学生阅读创造有利条件和浓郁氛围。阅读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首先,阅读教材上的课文。教材上的文章均是经过专家层层筛选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好作品,取材范围广泛,风格多样,形式灵活,值得学生好好阅读。尤其在中学生无暇阅读其他课外书籍时更应如此。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创造性,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教师不要搞满堂灌、一言堂,教师要“善读、精讲、巧练”,精心设计阅读方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灵活应用,善于借鉴,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该熟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该诵读的课文要诵读的声情并茂。要钻研教材,但不要拘泥于教材,要敢于跳出课文的框框,敢于超越前人,挑战权威,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例如,写读后感,书评,续写,扩写,仿写等。如学完《海燕》之后来点鉴赏品析,学完《喂—出来》续写结尾,学完《端午的鸭蛋》写家乡的节日风俗,学习完《藤野先生》后课让学生评价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等。其次,阅读书报杂志和广播电视互联网。许多书报杂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广播、电视、互联网更是新型的传播媒介,具有得天独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优势,这些信息很多经过一番改造完全可以写进作文,可以说是源头活水,取之不尽。但要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推荐阅读,如《人民日报》、《民间故事》、《语文报》、《作文通讯》、《杂文选刊》、《读者》、《美文》、《散文诗》、《期刊文萃》等报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联合早报网等媒体,也可结合当地实际和班级情况,发动学生捐献图书,创办班级图书角,专人管理,让学生互相传阅。也可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和当地图书馆借阅图书。这样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寻找素材、发现素材、积累素材,培养能力。有范文引路,有方法指导,就可收到以读促写之功。还可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课外古诗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活跃思维、丰富语言。
3,思考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观察生活也罢,阅读书籍也罢,如果不思考,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要培养学生乐思、勤思、善思的习惯。阅读要抓重点和精华部分,要仔细分析揣摩,要深刻领悟其精妙之处。要在读中设疑发问,带着疑问在阅读思索中寻求答案。这样不断在读中思,思中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会不断提高。观察同样要思考,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比如说观察集市街道,集市现状怎样?环境如何?人们的举手投足有何特点?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语言动作神态有和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如何?近年来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有了思考的习惯,观察的有深度,有结果。
二、夯实一个基础,为作文走出困境提供保障。
学生之所以不会作文,除了写作素材少无话可说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基础差。这里所说的语文基础主要指语感-----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功底。碰到一个词语,学生会怎样反应?怎样品析?拿到一个题目,学生会怎样审题、怎样立意、怎样构思、怎样行文、怎样表达?要有一种学习语文的职业敏感性在里面。
如何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语感?笔者以为:一是要靠积累,激发学生摘录妙词、佳句、名段,并精读熟背,反复涵咏,每一次涵咏都有新的体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体会作品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二是有意识的予以运用----刻意的运用,说话写作有意识的引用名言警句,对名句可以进行仿写,甚至还可以超越前人,进行创造。多读、多写、多思是窍门。学以致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指导学生仿写、缩写、改写,写读书心得、体会,写读书评论;平时鼓励学生勤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印象最深比较有价值的见闻和灵光一闪稍纵即逝的感想;学生激情澎湃时让他们发发议论,灵感触发时让他们写写自由文、放胆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倾吐心声,表现真实自我,训练写作的有效途径。而且这种建立在读、思、观基础上的写作训练,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远比单一的,苍白的练笔要有效得多。另外,这种读思观用紧密结合的,自主的写作训练,其形式活泼,随意,思路宽畅,容易被学生接受。如能不懈地坚持下去,对培养学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和作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习惯,有着显著功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常言道:“熟能生巧”、“勤奋出天才”,其道理就在于此。所以要使学生写好作文,教师还必须鼓励学生勤于练笔,不断把自己在阅读、思索、观察中获得的知识和智慧,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写作实践之中,用恰当的文字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建构一个过程,为作文走出困境提供思路。
作文有定法,但作文又无定法。在激发表达欲望,具备初步的表达能力之后,关键是是增强表达效果。如何让学生作文时不仅想说想写而且会说会写。比如说以“雨”为话题,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关键是帮助学生建构作文过程,意即还原作文构思写作的过程,很多学生不摸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该如何写,即使有素材也写不好,如何帮助学生还原作文写作过程,建构作文写作思维模式呢?以“雨”为话题,可这样引导学生:第一步,化大为小。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雨,比如不同季节的雨,不同风格的雨。第二步,高精尖专。选择自己喜欢的雨做深入思考,为什么特别喜欢这种雨呢?这种雨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喜欢的原因有哪些?比如喜欢夏天的雨,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有何独特之处?经思考比较可以认为夏天的雨不同于春秋冬的雨,雷鸣电闪,狂风暴雨,是力量象征,是勇敢的标志,是成熟的前奏。第三步,选择角度。如何把自己对夏雨的这种独特感悟写出来?可描写某一次雨,展示大自然的丰富美好;可写自己对夏雨的感悟,寄托自己对人生的体验理解认识;可以夏雨为背景写一件事,把夏雨当做故事的背景和道具。第四步,铺排文章。如果写某一次雨,展示大自然的丰富美好,按什么顺序写呢,要写出层次感,抓住什么特征写呢,写出夏雨的个性。如果自己对夏雨的感悟,寄托自己对人生的体验理解认识,那么自己对夏雨有哪些独特的感悟?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如果以夏雨为背景写一件事,那么是一件什么事?和雨是什么关系?如何在写事情的过程中穿插夏雨的描写,让夏雨成为故事的背景,同时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五步,精雕细琢。如何开头?中间如何结构?如何结尾?如何措辞语言?如何创意表达?比如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的铺排,线索的安排等等。最后就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了。
建构了作文的思维过程,还原了作文的进行模式,学生了解了作文的基本思路,就不再觉得神秘了,就不再困难了。当然各种不同的作文要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就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建构各种作文的构思写作的思维过程,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四、指向一个目标,为作文走出困境增添亮彩。
有了前面三点,学生的作文只能说是入了门,有了格,不怕作文了,敢写作文了,但要写出特色,写出个性,赢得读者,却并不容易。常常是学生都写了,而且言之有物,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有点八股文的感觉。
何也?缺乏创新。作文的生命就是创新,就是独特。同样是写雨,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个“好”字,把作者的见春飘然而下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颇为充分。春雨伴随着微风夜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却在感叹春雨的恼人。韩愈是怎样写的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以饱满的激情盛赞小雨,于小中见大,于景中寓理寓情,初春的景色被描绘的细腻真切。曾几写的又不同:“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苏轼《有美堂暴雨》又是另一番景象:“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全诗生动地写出了暴风骤雨来临前后的景象:雷声轰鸣,乌云密布,黑风从天外刮来,大海为之竖立,足见其凶猛;大雨随风飞腾,由浙东横过大江,足见其急骤。湖海水涨,雷声铿锵,诗人的才思也在暴风雨的催促下迸发出来。似乎已经把雨写完了,秦观又怎么写呢?《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写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好象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虽主要写雨后的景致,却透露出对春雨滋润之功的称颂。
雨果有句名言:“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人是蠢才”。作文就得不断创新。鹦鹉学舌,亦步亦趋,永远不能吸引读者,“谁为剧本发明了新结局,谁就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契诃夫)”。拙劣的艺术家永远带别人的眼镜。
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自不俗。创新难不?难,又不难。“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文创新就是要个性表达。无论写什么话题或题目,无论写什么素材和内容,无论写什么文体,就是要以“我”的独特视角,用“我”的独特表达,写出“我”的独特感悟。
例如,以“雨”为话题作文。首先按照作文建构过程的思路构思一下,理清思绪。然后,也是最最关键的,就是要创新,要写的与众不同,不随波逐流。如果写对雨的感悟体验认知,那么就要写出你最独特的、属于你自己的、是你首先发现、感悟到的那些东西,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读者最想读到的东西。如果写雨中的故事,那么你的雨中故事最动人的是哪一点?雨为你的故事增添了怎样的风景?如果描写一次或者一类雨,那么你写的这一次或者这一类雨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你在描写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当然,还可以写成别的文体,写别的内容。但不管是那一种,必须创新,不创新,就没有生命,没有活力。
如何作文?一般语文教师就是举些范文例子来空泛的讲解,强行的灌输,本来学生就和作文有心理隔阂,同名家名篇有心理距离,再加上教师从结果出发,反推作文道理,货卖作文方法,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所以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经“千锤百炼”,却依然原地踏步,难有长进,甚至写多了学生厌烦作文,害怕作文。须知,学生绝大多数不是有写作天赋的,大多数是平常人,对于他们的作文水平,不可能一点就通,需要艰苦扎实的训练,更需要科学有效的指导,还需要耐心的反复辅导。你想一想,平时养成了留心观察,广泛阅读,勤于思考的习惯,再加上阅读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夯实学生的语言素养基础,这时,又帮助学生建构作文过程,理顺畅作文思维历程,不断的提醒督促他们作文要创新,要有创意,要有个性。
其实,培养语文习惯,夯实语文基础,很多语文同仁都在努力,只是由于缺少建构作文过程,指向创新目标,所以,很多教师做了很多无用功。培养语文习惯,夯实语文基础,建构作文过程,指向创新目标,那一条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是切莫顾前不顾后,要四点并举,联合作战,方能收到最大效益。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三结合”让中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