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远安县河口乡中小学>> 教学科研>> 课题研究>>正文内容

“三结合”让中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论文摘要: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解决中学生作文的“无话可说”的困境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角度谈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良好的做法,认为不应该孤立的来谈作文教学,而应把写作与广阔的生活、广泛的阅读、多样的活动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打好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三结合   有话可说  获取作文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对着作文题目无米下锅,不知该从何处下笔,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的窘境,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又很有限,如何解决中学生作文的“无话可说”的困境呢?

一、深挖写作之源,把写作与生活相结合,在广阔的生活中积累要素材。生活是写作之源。当代中学学生生活并非仅仅是教室、寝室、操场三点一线,他们的生活同样也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表现,八仙过海;运动场上,各展风采;文艺表演,青春靓丽;社会经历,各有特色。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是很多中学生没有养成关心社会、留心生活的习惯。丰富多彩的生活到了他们的眼里就成了刻板单调的“三点一线”。比如学校的铃声有什么规律?比如说班上的座位有哪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各科任老师各有什么风格?比如说青少年的追星有何发展轨迹?或许是课业负担过重而无心观察,但这不应成为借口。又比如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网络交际、服装展览、青年歌手大奖赛、百家讲坛、校园流行风等等,都可以为作文提供灵感,成为作文的好素材。二是当代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像一个魔咒,束缚、折磨、困扰着广大师生,教师不敢把学生带出课堂,学生不敢“想唱就唱,想看就看”,因而缺乏生活体验。长此以往,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下降。觉得任何生活都索然寡味。鉴于此,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社会现象,树立开朗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其三是学生不敢将自己的有些生活内容写入作文。学生一提起笔,总是想着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怎么能写进文章?再加上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教师的作文指导有意无意剑走偏锋,各种作文大全引导学生虚构“说谎”。其实,作文中既可以写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可以写日常生活的小事,写小事更能见作文的能力和功底。生活是本无字书,要使学生感觉有话可说,平时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思考问题的习惯,勤于练笔的习惯。作文时启发学生去找他最熟悉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生活写进作文。例如,我的同桌素描、我的家庭生活、我的情感轨迹等。如有些学生爱看武打小说、动画片,如果能引导他们把故事内容作为作文的材料,并根据需要进行改造,这样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作文“无话可说”的困难,当然关键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不可误入歧途。

二、展开写作之翼,把写作与阅读相结合,在丰富的读物中寻找素材。阅读是写作之翼。阅读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胸襟,也可以帮助中学生获取素材。要鼓励学生多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为学生阅读创造有利条件和浓郁氛围。阅读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

首先,阅读教材上的课文。教材上的文章均是经过专家层层筛选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好作品,取材范围广泛,风格多样,形式灵活,值得学生好好阅读。尤其在中学生无暇阅读其他课外书籍时更应如此。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创造性,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教师不要搞满堂灌、一言堂,教师要“善读、精讲、巧练”,精心设计阅读方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灵活应用,善于借鉴,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该熟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该诵读的课文要诵读的声情并茂。要钻研教材,但不要拘泥于教材,要敢于跳出课文的框框,敢于超越前人,挑战权威,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例如,写读后感,书评,续写,扩写,仿写等。如学完《海燕》之后来点鉴赏品析,学完《喂—出来》续写结尾,学完《端午的鸭蛋》写家乡的节日风俗,学习完《藤野先生》后课让学生评价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等。

其次,阅读书报杂志和广播电视互联网。许多书报杂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广播、电视、互联网更是新型的传播媒介,具有得天独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优势,这些信息很多经过一番改造完全可以写进作文,可以说是源头活水,取之不尽。但要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推荐阅读,如《人民日报》、《民间故事》、《语文报》、《作文通讯》、《杂文选刊》、《读者》、《美文》、《散文诗》、《期刊文萃》等报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联合早报网等媒体,也可结合当地实际和班级情况,发动学生捐献图书,创办班级图书角,专人管理,让学生互相传阅。也可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和当地图书馆借阅图书。这样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寻找素材、发现素材、积累素材,培养能力。有范文引路,有方法指导,就可收到以读促写之功。还可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课外古诗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活跃思维、丰富语言。

三、催化写作之力,把写作与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在多样的课内外活动中提炼素材。活动是写作的催化剂。为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设写作题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课前1-5分钟的班级论坛、演讲比赛、小辩论会、故事会、新闻播报、格言欣赏,天长日久,锱铢积累,集腋成裘;也可是专门的语文课堂活动,如背诵竞赛,朗诵大比武、专题辩论、对联趣闻、名句欣赏、成语接龙、灯谜竞猜、手抄板报等,浓厚兴趣,活学活用,体验乐趣,感受成功;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书斋,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野炊踏青,远足登山、义务劳动、社会宣传等系列活动,磨练意志,锻炼思想,陶冶情操,创造思维。当然这些活动一定要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务求实效,比如学习了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后可开展背诵比赛,学习了散文诗歌单元后和开展朗诵比赛,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可举办手抄报展览,学习了议论文为主的单元可开展辩论。无论是哪一种活动,开展了就要有收获,就要求效果,活动目的要明确,主题可相对单一;活动过程中要强调全员参与,注重体验、感悟;活动结束,应该让学生写点作文和练笔,当然作文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也可以是正规作文、演讲稿、辩论稿等等,也可以以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呈现,但一定要有学生个人的感悟,要有个性化的表达。

到底选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才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见招拆招,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启迪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不过要防止和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注意不要开始轰轰烈烈,结尾草草收场。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的作文的下锅之米,不应该孤立的来谈作文教学,而应把写作与广阔的生活、广泛的阅读、多样的活动结合起来,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打好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指导作文技巧,帮助学生把握火候,鼓励学生多做修改,就能不断提高表达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