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培训暨校园论坛发言: 践行生本课堂,培养学生能力
践行生本课堂,培养学生能力
刘华玲
走进了生本课堂教学,在新课标指导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倡导实施“人本生本”课堂教学,通过践行生本课堂教学,有成功,有经验,也有教训,结合所看,所听,所学,所做,所思,在这里与大家交流自己的一点看法。首先,我认为“生本”只是一种理念,“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用这种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要求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能够尊重学生,依赖学生,相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而不是一种模式。作为数学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究竟什么是数学能力,如何培养?恐怕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她需要一个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的过程。
一、能力依赖生本理念来实现
《教育知识与能力》一书中指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三个重要条件:①.规律性的知识;②. 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和认知策略解决问题;③学生有参与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引发了我对能力立意的课堂和生本课堂的一点联想,其中第一点正是我们数学课本身的特点,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的,她的语言(数学符号、图标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正是这种高度的抽象性才使数学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人类智慧的桥梁,使数学语言成为表达客观世界结构唯一精准的语言,所以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具体事例——个别规律——一般规律——思想观念,这就是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现就是用归纳的方法来发现问题,用演绎的方法来验证结论。在践行生本课堂的过程中,要突出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的生成、生发过程我想就是这个道理。第二点:正好说明了我们设计的主问题要有开放性,在实施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一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二是探究结果的开放,三是过程和结果都开放。第三点:有了前面二点的基础之上,老师怎么样保证学生参与的时间与空间非常重要,首先老师要有耐心,不急燥,真正的做到贵言、稀言、少言,把课堂做空,把时间与空间,挪出来还给学生,而教师的中心任务就是抓住根本,启在迷茫处,问在关键点,导在航道上,往往这样的启发、引导和追问只要一两句话就够了,要实现能力只有真正的依靠学生,相信学生,有问题找学生,把探究过程做“实”,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做,不愁学生能力不强。
- 生本课堂的主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简单、根本、开放
简单就是要起点低,要让学生有话说,能说话;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导引,去思考、去分析、去发现、去讨论,最后得出课堂预设需要的主干知识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开放就是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没有思维方法上的指引和束缚,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联想,自己去想办法完成,也正是如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汪婧老师上的《圆锥的侧面积》一课中,提出的问题:如果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你能求出哪些量?依据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依据小学已学的知识求出底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可以根据八年级所学的勾股定理求出圆锥的高,又可以根据刚学的扇形知识,求出展开图扇形的弧长和面积,甚至还有人能想到:可以根据弧长公式或扇形面积公式求出扇形的圆心角,从而学生又可根据刚刚动手剪圆锥的过程得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和全面积的算法。这个问题简单,根本,开放,最差的学生也能有话说,也能完成几个计算,可以指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来完成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同时问题的设计也很开放,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
- 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生本课堂没有预设,重点是生成,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可是我觉得,因为预设,所以生成,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通常说预设,是老师提前预计的课堂流程,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环节去顺利的进行,而课堂只要一开放,学生就不可能按照我们所指去所打,很多时候就会让老师乱了阵脚,因此就说生本课堂重点不是预设。而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预设,就是老师必须在备课时理清思路,知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要学习哪些知识,学生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课堂上,学生虽然是不可能完全按我们设计的路线走的,总是会走到傍边的岔道上去,但是还是需要老师的引,老师就要想办法顺着学生的思路把他们引回来,完成我们预设的问题,那么没有预设怎么行?老师稀里糊涂更不行?所以这个预设也算是老师给自己的预设吧。记得上次王启欢老师上《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一课时,学完公式特点,让学生自己写一个能用公式分解的多项式时,许多学生不敢写也或者是的确写不到,可是王运虎一下跑上去写了一个底数均为多项式的式子出来,那么这时候老师就可以让他去讲,为什么写这么个式子?能不能用公式分解?如何分解?可以就他写的式子让学生去分析、去讨论,然后再去变形,学生一定还能写出其他形式的符合公式特点的式子,从而再引导他们去归纳总结,进一步得出底数可以是数、可以是字母、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这样,学生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轨迹去走,但是预设的问题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掌握了。再如,我今年在上切线长定理一课时,我凭着经验,觉得主要是让学生能探究出定理的几个结论并应用相应的结论灵活解决问题就达成目标了,所以这节课上的很顺利,感觉学生也做的很好。但是后来我在一篇文章中也看到别人写上这节课时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在一开始过圆外一点画圆的两条切线时,就是随便一画的,说不出画法和道理,老师在这时却是引导学生分析、发现如何准确的用尺规画出两条且对称的切线。我这时才发现自己上的这节课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对课堂的预设不够,当时就没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一问题,其实对这一问题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由于预设不够,所以生成不够,因此,预设也是课前准备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
四、小组合作和学生独立思考的关系
生本课堂,就该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就需要学生大胆展示,这些是学生能力的一部分,很重要,但是,数学课堂更应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数学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数学能力也不同于其他能力,特别是越上高年级就越是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就会越高,就越是需要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我们把独立思考也要当成学生的一种能力和一种习惯来培养。因此,这就要求在数学课上,我们要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够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他思考问题的全过程,然后才能让他们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共识,形成能力。数学的小组学习更应该强调从独学到群学再到互学的循序渐进的作用。
五、能力与双基的关系
生本课堂,就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能轻松快乐、自主探索和有效的创造思维,发现、解决、获取知识和能力,但是传统的优点可不能丢,千万不要因为生本课堂而忽略了基础,没有双基做铺垫,离开基础谈能力那可都是纸上谈兵。因此,数学课堂任然还是要做到“三实” : 真实、朴实、扎实。不可能堂堂课都像公开课、竞赛课那样精彩,那样华丽。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